长汀县,位于福建省西部,曾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。然而,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的治理模式,长汀县实现了从“火焰山”到“绿满山”的华丽转身,成为水土保持的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。本文将深入解析长汀县的发展历程、治理策略和未来展望。
一、长汀发展历程
1.1 水土流失的困境
长汀县历史上曾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,水土流失面积达140余万亩,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。20世纪末,长汀县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。
1.2 创新的治理模式
面对困境,长汀县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的新模式。通过实施封山育林、水源涵养、改良植被等措施,成功遏制了水土流失的蔓延。
二、长汀治理策略
2.1 机制创新
长汀县建立了“一套机制管全局,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治理体系,将水土流失治理纳入干部考核,确保责任落实到位。
2.2 规划引领
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,做到规划先行、治理接续、发展协同,确保治理工作有序推进。
2.3 治理方式升级
通过精准治理、深层治理,成功破解了流失斑块分散、土壤质量退化等难题。分类打造迹地更新造林、马尾松林改造等示范点,提升阔叶林比例。
三、治理成果
3.1 生态环境改善
25年的不懈努力,长汀县累计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311.2万亩,水土保持率大幅提升至93.56%,森林覆盖率达79.55%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稳定在99.7%以上。
3.2 经济效益提升
生态好了,经济活了。长汀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8.2亿元提高至2023年的344.9亿元,增长了17.9倍。
四、长汀经验推广
4.1 国内外推广
长汀经验不仅在国内得到推广,还走向了世界。2021年,《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》成功入选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。
4.2 政策借鉴
长汀经验被纳入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》中,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五、未来展望
长汀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,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。
5.1 持续治理
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,巩固治理成果,提升生态环境质量。
5.2 产业升级
大力发展生态产业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实现绿色富民。
5.3 生态补偿
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,探索汀江—韩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、碳汇项目交易等方式,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。
长汀县的发展新篇章,不仅是生态治理的成功案例,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,长汀县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绿色奇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