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
上海财经大学,作为中国现代商业教育的摇篮,其校歌《满江红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歌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。本文将深入解析校歌背后的传奇故事,以及其所体现的上海财经大学精神。

校歌的历史渊源

《满江红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歌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3年,当时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中华工商专科学校。这首校歌采用了古曲《满江红》的旋律,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填词。1952年,该校会计专修科和工厂管理专修科并入上海财经学院,校歌也因此成为上海财经大学的校歌。

校歌的精神内涵

  1. 经济匡时:校歌中“经济匡时”四字,体现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教育宗旨,即培养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。
  2. 富民兴邦:校歌强调“富民兴邦”,体现了上海财经大学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。
  3. 教育救国:校歌中的“教育救国”精神,表达了上海财经大学对教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。
  4. 读书爱国:校歌中“读书爱国两无荒”,强调了学习与爱国之间的紧密联系,鼓励学子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,不忘国家民族大义。

校歌的传奇故事

  1. 马寅初的题词: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上海商科大学首任教务主任马寅初先生,曾为该校毕业生题词:“权然后知轻重,学然后知不足”,勉励学子们在学术上追求卓越。
  2. 黄炎培的填词:黄炎培先生作为教育家,不仅填词校歌,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,为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  3.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: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,许多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友曾获得此奖,体现了学校在经济学领域的卓越成就。

校歌的现实意义

在新时代的背景下,上海财经大学的校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不仅激励着广大师生为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,还成为了上海财经大学精神文化的象征。

结语

上海财经大学的校歌《满江红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校歌》承载着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。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