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,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刘静同志以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、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改革洞察力,成为了教育改革领域的践行者与思考者。本文将从刘静同志的教育理念、改革实践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,详细介绍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与思考。
一、以德为先,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
刘静同志深知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,强调“德是一个人成才最基本的要求和底线”。她积极推动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出台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构建了“大思政”工作格局。
1.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
刘静同志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,实施“校领导为师生讲授形势政策课”行动,完善全员参与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机制。她强调,教师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,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。
2. 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
在她的推动下,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,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“三进”工作,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学分综合改革。常态化开展“明湖-青年说”、“‘英模-大师’进课堂”、“校园道德情景剧”等28项特色活动,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。
3.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
刘静同志倡导“课程思政”理念,出台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》,按照“学校规划-学院推进-教师实践”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,打造“五个一工程”,即组建一支专家队伍、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、完善一套评价机制、培育一批优秀成果、建立一个主题网站。学校因此入选首批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,建成61门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1个省级课程思政案例库。
二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培养创新型人才
刘静同志敏锐地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,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,制定《安徽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。
1.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
她强调,应以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为导向,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,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,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。
2. 构建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
在她的领导下,学校逐步建立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,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、学生个性化发展、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的“四个结合”,面向全体、分类施教、结合专业、强化实践。
3. 推进产教融合,加强实践教学
刘静同志积极推动产教融合,加强实践教学环节,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,提升创新创业能力。她强调,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现代经济发展需要,促进课堂教学、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“三结合”。
三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,回归教学本分
刘静同志深知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,提出“四强化四推进”的工作思路,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。
1.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,推进教师提高政治站位
她强调,应坚持思想引领,抓实师德教育,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,引导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举办“四有”好老师和“四个引路人”学习实践活动,实施“双带头人”培育计划和轮训制度。
2. 强化项目平台搭建,推进教师夯实教学能力
刘静同志注重为教师提供教学发展的平台和机会,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改革项目,提升教学能力。她支持教师主动参与挂职锻炼、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,强化责任担当,厚植家国情怀。
3. 强化激励机制健全,推进教师回归教学本分
她主张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,让教师回归教学本分,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。通过表彰优秀、树立典型,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。
4. 强化教学评价改革,推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
刘静同志推动教学评价改革,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,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质量,持续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效果。
四、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,培养高素质人才
刘静同志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,致力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,培养高素质人才。
1.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
她强调,要进一步提高对本科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,树立科学的质量观,坚持“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、能力为重、全面发展”,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、国际视野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、复合型人才。
2. 坚持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
刘静同志倡导并践行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,亲自抓教学质量,定期召开教学质量会议,听取师生意见,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。
3. 加强教学管理,提高教学水平
她注重加强教学管理,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